傅斯年1896~1950
生平
- 幼年喪父,由祖父及母親撫育成人。1909 年就讀天津府立中學堂;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,四年考試三次全班第一。1916 年進入北京大學。1920 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研習三年半後,轉赴柏林大學。在他遊學六年半的時間中,大部份時間都在研讀實驗心理學在內的自然科學,在柏林大學的後期才開始閱讀比較語言學,並學習東方語言。一生中擔任過歷史學家、學術領導人、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,並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長、國立臺灣大學校長。
教育理念
- 傅斯年主張專科學校應以職業訓練為目的,但也有其學術的訓練,猶之乎大學應以學術為對象,但也應兼顧職業訓練。
- 傅斯年主張各級教育應該在「計畫/ 自由」、「理想/ 現實」、「傳統/ 改革」、「技能/ 通才」、「教堂/ 市場」之間,求其動態的均衡。
- 他與臺大師生共勉的「敦品力學,愛國愛人」成為臺大的校訓,他所提出的「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」之理想,更是成為臺大人永恆的鄉愁!
事蹟
- 1918 年,仿效《新青年》創辦《新潮》月刊,提倡新文化,與北大國粹派論戰,影響頗廣。傅斯年也因此成為著名的學生領袖。
- 傅先生掌臺灣大學後, 同時也將北大自由的學風,帶進了臺灣大學,這是傅斯年先生在短短不到二年的時間裡,在臺大樹立的深厚學風基礎。臺大能成為目下臺灣的最高學府,傅先生掌臺大時所樹立的「楷模典型」,實功不可沒。
- 所提出的「上窮碧落下黃泉,動手動腳找東西」的原則影響深遠。